“城市生态行动官”系列公益课程
本系列课程从城市生态学科出发,以和平公园现状为内容,依据国际先进的自然教育理念原创设计,推动市民对上海城市生态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课程结合“项目化学习(PBL)”等创新教学法,引入AI人工智能等技术,培养学生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水平,参与生态保护及修复实践,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提升大众生态素养,促进社区参与、社会合作、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在高度城市化的虹口,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申报组织:自然补丁工作室、泖洲(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关爱乡主动物”自主探索活动
“关爱乡土动物”自主探索活动以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为活动基地,旨在通过行走乡土动物区,让参与者了解家乡的物种多样性、生存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使得公众能更加关注身边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自2019年乡土动物区正式开放后,每年5月在动物生活节期间固定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年均线下参与人数3000人次以上;同时接待馆校合作关系中小学来园参与探索活动年均5场以上,并随时接受上海市教委网站的预约。
申报组织:上海动物园
“三区”联动、传承“泾彩’讲好浦江第一湾生物多样性故事
基于浦江第一湾地理优势,依托双一流学科专业力量,设计多条镇域内“生态+历史”人文行走路线并编写主题读本,影响超300余组亲子家庭。活用资源,三区联动拓平台,实现“城区、园区、校区”力量高质量整合。科学设计,环保教育入人心,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的积极推动。编写读本,互动导学強参与。读本选取代表性生态点位进行科学解读,创新互动体验设计,实现“读本在手,生态我有”的阅读体验。
申报组织: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小青杉”生态文明实践青年团队
探秘城市中的自然系列科普体验项目
共建生态之城 共享自然之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基于多年来的行业指导和科研示范成果,重点打造自主品牌活动“探秘城市中的自然”,挖掘并激活本市60余个城市生态空间的科普教育资源,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生动地展现本市绿道建设技术、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立体绿化技术等前沿科研创新成果,邀请市民共同解锁和享受这座有情怀的生态之城!项目推出至今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并受到东方卫视、学习強国等10余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申报组织: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
“藓”为人知的小矮人 苔藓
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靜绿绝纤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淡泊恬靜,也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強不息。苔藓作为陆地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它们随处可见,却很少有人眞正地了解。在这里,你将在活体观察过程中与苔藓亲密接触;通过图片认识这些高等植物世界“小矮人”的基本结构,探究它长不高的秘密,并通过绘画和苔藓微景观制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苔藓的生活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申报组织: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猗莲幽梦”主题自然教育美育课程
“ 猗莲幽梦”主题自然教育课程立足上海古猗园多年举办上海荷花睡莲展工作经验及荷莲领域科研成果。汲取自然教育、科普工作、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传播的工作积累。基于科学观察法,打造的自然教育美育课程。
课程糅合“出画入戏,猗莲幽梦”夜观导赏及《一颗莲子的奇妙旅行》科普课程,引导人们塑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理念与共情。2023年以来,活动已开展60余场,受众人群1000余人次,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申报组织:上海古猗园
《童眼看湿地》系列丛书
《家门口的湿地》从公园发展历程到饮用水资源,以水墨意境插画形式,为读者提供大跨度且相互串联的知识。《有趣的江南湿地》以“水”元素为纽带,展示江南的人与自然相处的历程。《了不起的候鸟驿站》以四季为章节,描绘水库与飞羽精灵的故事。《和合溪水》以水润的笔触、色彩,推开一扇从湿地角度认识、了解始丰溪和天台县的窗。
丛书以故事性语言配以精心插画、有趣互动章节,为读者娓娓道来湿地故事,旨在建立人与湿地的联结。
申报组织:上海栖星生态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The Hunger Games 饥饿游戏
“ The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自然教育项目让孩子们在模拟的野外环境中与大自然进行深度接触,学习生存技能,如搭建庇护所、制作过滤器、野外觅食和生火等。通过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和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自然知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该项目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勇气、智慧、团队协作能力,还强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深受家长好评。
申报组织:上海恺笙学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NatureED)
本草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案例
本案例将本草项目式学习开展实施的方法、过程、效果、社会反响进行了精炼与呈现,重点介绍在本草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对本草生长习性、药用价值的认知及应用,突出对本草生长周期观察记录的科学性及学校场地、场馆和社团等资源服务于教学的创新性。通过多学科融合教学及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多方参与合作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及社会反响。教学成果被学习強国、上观新闻、浙江科学课在线、上海科普网等公众号转载发表。
申报组织: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植物四季绘社团
城市中的自然奥秘
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湿地生态而独具魅力。本案例精心设计了融合历史文化与湿地生态的探索线路,让参与者了解到湿地在上海历史变迁中的角色,以及人类活动与湿地生态的相互影响。通过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科学原理,并结合湿地植物材料和上海历史文化元素,设计系列特色美育手作活动,让参与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申报组织:上海交通大学
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多样生物、共建云上花园
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与“共建云上花园”三大主题开展系列自然创新教育项目。活动采用“了解探索一一实践--创新”的模式,涵盖理论课程、实地调查、生态种植及跨学科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还通过科普和实践活动深化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问题的科学认知,激发了他们为建设美丽中国而积极行动的热情。
申报组织: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海洋蓝碳保护自然教育体验
本案例围绕“守护海洋蓝碳,助力双碳目标”主题,实施“1个中心,3大支撑,2大效应”:即围绕“以青少年为本,树立生态文明观”为中心;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自然探索教育模式、科普+探索体验+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个可视化教学示范基地等支撑,打造以科普介绍、主题手工制作、自然体验、生物多样性调研、小讲解员培育展示等多彩自然探索教学特色;引导2万+青少年成为“双碳”目标的宣传员、践行者,50多家媒体10万+的社会效益。
申报组织:上海浦东一荇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家门口的自然课
“亲近自然 何必远方”,家门口的自然课,立足生境花园周边社区与学校,为孩子们打造的自然启蒙教育。通过亲近大自然,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通过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环境,关注动植物、关注气候变化,从中培养孩子们
的科学探索精神,同伴友谊。感受社区人文温度,深耕靜植,多方携手共同守护孩子们的成长。增強孩子们的在地感和与这片土地的链接,爱家爱长宁爱上海。
申报组织:上海长宁区常馨生境花园
金秋蝴蝶展系列活动
在每年金秋,本土蝴蝶最为活跃的时节,让市民游客能够在“蝴蝶花园”内集中观赏到20-30种乡土活体蝴蝶(含蝶蛹和幼虫)。活动配套丰富的蝴蝶主题自然教育活动,近三年开展五大类型活动共47场次,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专题讲座、仿生课)、自然观察课程(蝶蛹羽化观察、自然笔记、蝶蛹羽化延时摄影)、自然美育课程 (蝴蝶创意手作、绘画)、自然手作课程(标本制作、昆虫旅馆搭建)、自然探索课程(自主探索、乡土蝴蝶限时寻),开发蝴蝶探索折页7套,出版蝴蝶科普专著3部。
申报组织:上海动物园
精灵之约暗访夜精灵
上海植物园精灵之约系列科普活动“暗访夜精灵”,2009年首次开展,开创了国内夜观的先河,备受社会公众热爱,目前已成功举办15届,受众百余万。
活动依托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向亲子家庭推出观察、体验等项目。通过“夜游”这种比较新奇的活动方式,让小朋友们用发现的眼睛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了解物种的多样,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目的。并通过进社区,实现自然教育生活化,活动己从园内扩展至全市,从上海延伸到国内。
申报组织:上海植物园
迷香花园科普教育基地“香遇自然”系列科普课程
迷香花园是杨浦绿化公司与上房植物科研所共同打造的芳香植物专类科普花园。该园塑造了一个可食、可玩、可学的自然教育配套空间“迷香花园”科普教育基地。
“香遇自然”系列科普课程通过在迷香花园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各种芳香植物,同时通过“五感教育”的活动方式唤醒青少年对植物的好奇心,激发青少年对芳香植物的兴趣,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意识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为“公园+科普”提供了更好的自然教育样本。
申报组织:上海杨浦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有限责任公司
森林里的居民
“森林里的居民”是一个向公众介绍和普及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中的特色生物的自然探索教育项目,“森林里”,除了字面意思“在森林里面”,“里”还包含了“里弄”,意为动植物们的聚居区,我们鼓励公众用“居民”的视角看待他们。其中,微纪录片、自然教育课程是用以展示公园中生物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展现形式之间互相呼应,给到公众非常立体的认知和感受。
自2023年世界环境日,发布《森林里·虫篇》纪录片以来,在2024年度,每个月选取一名明星生物作为活动主体,开展系列课程。
申报组织: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上海城市生态国家站“森林生态课堂”自然教育系列课程
依托国家林草局上海城市生态国家站,基于长期观测研究成果,聚焦城市森林生态前沿和热点问题,围绕森林与生物、环境、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自然教育资源,研发了涵盖幼、小、中、大学生及社会公众全龄段人群的“森林生态课堂”系列自然教育课程。课程重视科学启蒙教育、沉浸式课堂体验和科创实践培养,线上线下自然教育受众超5万人次,上海发布、新华社等媒体报道阅览量超140万,得到媒体广泛推介和社会好评。
申报组织:上海市林业总站
十万个为什么“发现植物”系列自然探索课程
“发现植物”系列科普课程是由少儿出版社联合专业团队打造,基于国民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的框架体系和探究思维,为孩子们带来富有趣味的自然探索之旅。该课程采用跨学科思维,引导孩子主动发现问题、观察探究,培养科学思维习惯。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培养孩子的多维能力。同时,亲子家庭和社区团队的广泛参与,也增強了课程的实践性和社会影响力,该课程吸引百万人次关注,获得了家长和媒体的高度认可。
申报组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分社
世纪夜猫子行动“虫虫大战”科普夜游活动
活动主要科普害虫和天敌物种相关知识,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了解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科普讲解、现场考察和灯诱展示,了解害虫、天敌、人类、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世纪公园亲自实践生物防治工作,通过实际投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打一场眞正的“虫虫大战”,让孩子们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认知,成为一名保卫生态的“小卫士”。本次活动共计服务约1800人次,推动自然教育深入公众并更多地关注自然环境。
申报组织:上海世纪公园管理有限公司
水中的“绿影”
近年来,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中备受关注,培养地球守护者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本案例以苏州河为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成为“生态侦探”。学生们通过亲水平台和实验探究,深入了解苏州河浮游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分布情况,制作个性化观察手冊,将多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实地调研和创意设计生态缸,学生们积极参与河道生态改善,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环保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促成了环保共识的形成。
申报组织: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为小微湿地里的生物找到“家”
结合上海湿地的分布历史和现状,导入小微湿地对于生态的重要价值,通过介绍小微湿地中的各类水生生物与有关小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小微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线下观察,大家亲身走进小微湿地进行寻找,更眞切、直接的感受自然界中的生命。
活动不只是知识的讲述,将PPT与实地观察结合,能够让大家更多的体验到生命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物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等。更好的感受自然、爱上自然,然后保护自然。
申报组织:上海天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小植物学家训练营
“小植物学家”训练营突破了传统的单次科普活动的形式,由三阶(初阶版、进阶版、高阶版)系列课程组成。学员从初阶到进阶再到高阶班,逐层进阶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理解自然,关注整个生态系统。此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学会观察、独立思考和付诸实践的能力。在课程前后做了相关评估工作,发现学生对植物的态度、认知和自然联结感均有显著提升。相关论文发表在《科普研究》和《科学教育与博物馆》上。
申报组织:上海辰山植物园
作物漫步青少年作物学科普实践活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科普阵地,充分利用作物所从应用基础研究到生产实践的全部人才和全程科技资源,以水稻、玉米和油茶等大田作物为依托,为青少年量身打造“漫步作物”系列科普活动,组织作物学劳动体验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作物学系列课程、编制作物学科普书刊、摄制作物学科普视频,践行科学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已经同27所教育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2023年度参与科普活动总人数达11000人次(现场4700人次,线上6300人次)。
申报组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